這是第一次錄展覽作品的語音導覽,雖然只是錄部分作品導覽,但我發現我非常喜歡做這件事。我喜歡透過文字進入創作者的思考脈絡靠近當代作品,雖然有點俗氣有點犯規但我需要,關於如何破解作品與作品融為一體。這過程甚至感覺到怎麼透過文字介紹作品,也是一種創作,不然我不會在家裡順稿時感動的邊念邊哭。
誠摯推薦
時間: 2020 / 10 / 17 - 2020 / 11 / 29
地點: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
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11:00-18:00 ,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
展覽簡介
2020年10月C-LAB舉辦年度大展「Re: Play操/演現場」,展覽從臺灣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展現為起點,探索身體表現與行為如何成為現當代社會的徵候。這個以現場藝術(Live Art)為基礎的展覽,旨在透過語言的力量、行為的實踐、身體的驅動以及情境式的場域結構,邀請藝術家以操演性(performativity)的介入,重新表述在不同時態中的感知狀態。這些狀態透過身體被具體而微的展現,包括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不被注視與忽略的身體、被國家徵用的身體、在新自由主義社會結構下被調度的身體,以及日常生活中被規訓與被調控的身體。在上述基礎下,展覽試著透過三個迥異的面向,探討操演性的實踐與行動力,及其延展的樣貌為何。
「Re: Play操/演現場」,由C-LAB策展人莊偉慈擔綱,並與兩位客座策展人王柏偉、林人中共同組成策展團隊,邀請16位藝術家,以結合現場演出的形式,探索檔案、敘事、空間、物件與身體的多層次面向。在此脈絡下,展覽區分為三個部分:檔案現場、推衍現場以及展演現場,分別由王柏偉、林人中以及莊偉慈策劃。
https://replay.clab.org.tw/?fbclid=IwAR2UwSUYstCl_IzWr_uWA14wz-GrWqbyPhrCsT5rz_8-FS9FHBzZEyvSYDU
最後附上讓我在家順稿邊念邊哭的文字 :
何采柔、黃思農《換景》
藝術家何采柔與黃思農的《換景》,是關於「痕跡」。走進過去曾為空軍總司令部的建築本體,通信分隊的空間中,你可以看見成對的白色柱子,就像是互相映照的鏡子,如同反覆相映的記憶。
「柱子」做為建築結構,是支撐起房屋之樑的重要部分,何采柔與黃思農認為,正是這些柱子,為生存在建築中的人們,撐開起一個棲身與庇護之所。然而,房屋所乘載的記憶,會隨著裡頭所居住的人而流動,只是雖然流動,卻不會流走。所有的記憶,就在屋子裡頭交融與匯集,每一個場景,都是紀念。
《換景》一作中的裝置,將會在固定時間,由演員以表演的方式定時移動。也因此,若你每隔一陣子就來到這個地方,所見的空間樣貌將會不相同。除此之外,展覽期間觀眾也可以自行移動與創造不同的空間樣貌。藝術家說,他們將柱子的移動過程,視為一次又一次「再造」記憶的敘事,他們認為,場景不再是表演的背景,而是將每一次「換景」之中,改變空間與人的關係,並轉化為敘事的本體。
場景的改換同時也象徵著「可被移動的紀念碑」,不管空間如何變動,存於人們心智之中的記憶與念想,仍然像柱子一樣屹立不搖,以支撐著他們賴以為生的各種精神意志。
現在的我們正處在全球的瘟疫中,不只是無法抵擋的新冠肺炎,還有接踵而至的人為災害,有危害環境,也有危害人類心智,造成壓迫的。面對有著許多挑戰的現代社會,「居安思危」的念頭常存在何采柔與黃思農的思想中,如果將社會中的種種危機,是為「壓迫」,那麼我們很可能不知不覺已經習慣身為「被壓迫者」,我們的身體很可能相信這種處於壓迫之下的狀態,會一直存在,會因此緊張,會因此改變行為模式,甚至思考邏輯。不過在《換景》這個作品中,你可以跟著場景的移動,重新感受場景變換的必然,這些變換,就像是生命中曾遇到過的每一樁「霸道的力量」,它們從來沒有先詢問你的意見,就自行塑造出全新的場景,然而,你會發現你終究能夠適應。
對何采柔與黃思農兩位藝術創作者來說,主動讓自己處在這種不斷改變的「緊急狀態」之中,甚至主動促成「緊急狀態」的出現,是人的使命,而且,還可以改善我們在反法西斯鬥爭的處境,重新活絡並且塑造壓迫與被壓迫者的樣態。
#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
#Re: Play操/演現場
#換景Joyce HoSnow Huang